一、指导思想
面向“安全可信、自主可控”软件的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可信软件“卡脖子”难题,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方针,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立足学校未来应成为世界新学术、新科技、新人才策源地的站位,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兼备、民族和社会发展使命在肩、具有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跨领域分析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软件工程专业高端研究型及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1. 人才的基本定位:
培养能从事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应用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富有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学风严谨,视野开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愿为社会作贡献的专门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胜任科研、教学或技术管理等工作。
2. 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理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使命;
(2)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系统的学科领域知识体系,了解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
(3)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严格遵守科学技术研究学术规范;
(4)具备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具有独立从事软件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6)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3. 人才的培养特色:
突出“国家战略引领、开放合作协同”的特色。围绕“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产业需求和国际化师资资源,形成研究生多元化协同培养环境,以逻辑思维与工具实践为抓手,以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系统级核心软件的研发与验证分析能力和跨领域问题求解能力。
三、二级学科
1. 软件科学与技术
2. 嵌入式软件与智能系统
3. 密码与网络安全
四、毕业与学位要求
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点(观测点)及其内涵阐述 |
1.学科知识 | 1.1掌握软件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
1.2熟悉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的前沿工作和文献,了解前沿动态和主要进展。 | |
2.科研能力 | 2.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
2.2了解所从事领域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取得该成果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 |
2.3 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活动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 |
2.4 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3.学术创新能力 | 3.1 具有创新性思维,有能力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
3.2 具备原有知识的创新性运用能力,或运用原创性的科学思维或创新性的研究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
4.交流合作能力 | 4.1 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能力参与对实验技术和科学问题的讨论; |
4.2 具备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 |
5.外语能力 |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
五、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1.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2.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全日制学习。导师负责指导,导师组共同培养。
六、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1)硕士研究生修读总学分:26。各类别学分要求如下:
学位公共课(必修)6学分,学位公共课(选修)2学分,学位基础课6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6学分(“专业外语”、“论文写作”必须修读),学位专业课(选修)4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
(2)补修课程要求:跨学科入学的研究生,应当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本科专业的有关课程,所得学分记为非学位课程学分,不计入培养方案总学分。
(3)港澳台硕士生可免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代之以修读《中国概况》。
(4)国际留学硕士生可免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外国语,代之以修读《中国概况》或《中国文明导论》和汉语课程等有关课程。以外语为专业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的留学生毕业时,中文能力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
2.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中英文名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修读要求 |
学位公共课 | TYKC0611101006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秋 | 必选 |
TYKC0611101003 | 自然辩证法 | 1 | 秋 | 理工必选 | |
外国语 | 2 | 春/秋 | 必选 | ||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类课程 | 1 | 必选 | |||
通识选修类课程 | 2 | 必选 | |||
学分要求:≥8 学分 | |||||
学位 | SWEN6011102027 | 网络安全数学基础 | 3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11102003 | 计算机体系结构 | 3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SWEN6011102025 | 软件理论基础 | 3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11102026 | 算法设计与分析 | 3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学分要求:≥6学分 | |||||
学位专业课(必修) | SWEN6021102026 | 专业英语 | 1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必选 |
SWEN6011102036 | 论文写作 | 1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必选 | |
SWEN6011102037 | 智能系统分析与验证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SWEN6011102010 |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SWEN6021102010 | 软件架构设计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SWEN6021102011 | 有限域与编码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SWEN6021102020 | 代数形式化方法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13 | 密码学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11102038 |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25 | 软件分析与验证前沿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14 | 人工智能基础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学分要求:≥6学分 | |||||
学位专业课(选修) | SWEN6011202003 | 软硬件协同设计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SWEN6011202001 | 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18 | 密码设计与分析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19 | 科学计算导论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SWEN6021102012 | 进程代数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21 | 程序验证方法 | 2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SWEN6021102022 | 网络安全协议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23 | 机器学习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11102013 | 可信软件开发方法 | 3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29 | 模型驱动式智能系统设计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28 | 系统安全技术 | 2 | 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 ||
SWEN6021102030 | 需求工程方法 | 3 | 第一学年春季学期 | ||
学分要求:≥4学分 | |||||
跨一级学科课程 | 跨一级学科选修课1 | 必选 | |||
学分要求:≥2学分 | |||||
非学位课程 | 修读培养方案要求以外的课程,如补修本专业本科课程等,不计入培养方案总学分。 | ||||
总学分 | ≥26 学分 |
七、培养环节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主要包括: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开题报告、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学术活动、中期考核,鼓励各院系(学部)开展预答辩,各环节考核时间安排详见下表:
学期 | 零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硕士 | 优秀本科生修读研究生阶段课程 | 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 开题报告(第四学期) 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 中期考核 | 学位论文预审 答辩 | ||||
科研训练贯彻始终 |
1.基本文献阅读能力
(1)考核要求
在读期间需要完成导师所列基本文献的阅读,并于第四学期开学时递交基本文献阅读阅读能力考核材料。一般于第四学期进行,应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基本文献阅读能力是中期考核的组成部分,未通过者,半年以内重新考核。
2.开题报告
(1)准入条件
硕士生修满规定学分,且完成至少一章论文撰写,需进行论文开题工作。
开题报告由院系统一组织,一般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具体时间由院系和导师决定。
(2)考核要求
开题报告是硕士生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开展研究计划、保障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创新点等。
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3人,由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属于不同学科交叉培养的硕士生,应聘请所涉及的相关学科专家参加。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开题报告的考核结果分为通过、不通过。开题结束后,硕士生将开题报告表提交所在院系备案。未通过者,可申请2-3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开题;两次未通过者(含主动放弃者),按肄业处理。研究过程中,如论文课题出现重大变动的,应重新组织开题。
自开题报告通过至申请论文答辩原则上应不少于1年。
3.学术活动
(1)考核要求
一般于第四学期进行,应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
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会议、前沿讲座、论坛、竞赛等,以及其他学院相近学科组织且本学院认定的活动。在学期间参加至少30次学术活动(包括至少1期暑假学校活动)。在第四学期前需参加教学助教实践一次。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学术活动是中期考核的组成部分,未通过者,中期考核则不通过。
4.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
(1)考核要求
一般于第四学期进行,应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
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包括教学助教、科研实践(须达40学时)。研究生均须参加一次教学助教实践。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允许私自外出实习。
完成后,硕士生在线填写、提交《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实习/科研实践考核表》,经导师和院系评定后,提交所在院系存档。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是中期考核的组成部分,未通过者,中期考核则不通过。
5.中期考核
(1)准入条件
硕士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基本文献阅读能力、开题报告、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等考核后,进行中期考核。应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
(2)考核要求
中期考核按照学科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的要求,对硕士生的学业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中期考核主要包括课程修读、基本文献阅读能力、开题报告、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等完成情况。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以上各环节考核通过者,中期考核通过,否则为不通过。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不通过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可作延长学习年限、结业或肄业处理。
6.论文预答辩
暂不设硕士生论文预答辩。学院组织硕士生论文预审,科研成果审核前学生提交经导师(或导师组)确认的学位论文,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审核。
7.学位论文预审
(1)准入条件
学院在研究生申请答辩资格审核前1个月组织学位论文预审工作。由导师审核论文格式和质量,通过的学位论文方可进入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小组的论文预审环节。
(2)考核要求
主要考查学位论文的格式与表达是否规范、内容上是否充实,在选题、创新型、学术性、应用性和准确性这几点上是否符合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考核结果分为通过、暂不通过。通过论文预审者方可进入答辩资格审核环节。暂不通过者需结合反馈意见,并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在规定时间内再次提交论文进行二次预审,通过者可进入正式答辩申请环节,仍未通过者,需修改论文半年以上再次申请。
八、创新成果考核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应达到以下要求,经审核后方可申请学位。
(一)硕士研究生达到下列要求之一方可通过审核(要求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所有论文及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华东师范大学):
1.在以下期刊或会议公开发表(含录用)论文1篇:理工科一级学科顶级(英文)期刊;SCIE一区及二区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C类(英文)、中国密码学会C类(英文)及以上期刊或会议;
2.公开发表的中文权威期刊论文(列表后附)1篇;
3.正式授权发明专利1项(注:每项发明专利仅限一名学生使用一次);
4.学院审核认可的重要国际学术比赛、国内外创新类竞赛,获得全国级及以上奖项前三名名次(注:参赛单位必须为华东师范大学);
5.参与编写已出版(或已签署出版合同)的学术专著一本,作者排序前三,且本人参编字数达8万字以上。(注:每本学术专著仅限认定一名研究生)
6.其他经导师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可的学术成果(如:主导或参与开源项目;参与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制定;对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成果作出重要贡献)。
(二)学术论文要求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已正式发表的论文;
2.已正式录用但尚未取得检索号的论文,须属于SCIE一区及二区检索库收录期刊、或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期刊或会议列表、或中国密码学会推荐期刊或会议列表、或中文权威期刊列表;
3.投稿的学术论文在论文成果认定时间点状态为Minor Revision(即小修)的,可认为符合条件。
(三)港澳台硕士生和国际留学硕士生科研成果要求同上。
附:中文权威期刊列表
1.计算机类三大权威期刊《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相关领域权威期刊《电子学报》、《自动化学报》、《数学学报》、《密码学报》、《通信学报》、《智能系统学报》
3.综合性科学技术权威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系列)》、《高技术通讯》
九、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生应有不少于1年的时间投入论文撰写,需在导师(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训练,独立设计和写成某一科研课题。论文选题应面向国际前沿、有创新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论文撰写时应定期向导师作阶段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完善论文。
硕士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评阅、盲审、答辩,以及学位申请、学位评议与授予,按软件工程学位分委会及研究生院相关规定执行。
十、必修课程教材
十一、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1] Christel Baier and Joost-Pieter Katoen. Principles of Model Checking. The MIT Press. 2008.
[2] S. Shalev-Shwartz and S. Ben-David. Understanding Machine Learning: From Theory to Algorith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刘鹏. 云计算(第三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4] Edmund M. Clarke, Thomas A. Henzinger, Helmut Veith, Roderick Bloem. Handbook of Model Checking, Springer.
[5]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Clifford Stein.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Third Edition, MIT Press, 2009
[6] R.柯郎, H.罗宾著, 左平, 张饴慈译. What is Mathematics: 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Second Edition,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7] Geoff Hulten.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s: A Guide to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ing. 2018.
[8] Michael Sipser.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 Second Edition.
[9] Kevin P. Murphy. Machine Learning: A Probabilistic Perspective. The MIT Press, 2012.
[10] Marc Peter Deisenroth,A. Aldo Faisal,Cheng Soon Ong. MATHEMATICS FOR MACHINE LEARNING,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11] M. A. Nielsen, I. L. Chuang,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 Joachim von zur Gathen, Jurgen Gerhard. Modern Computer Algebra, 3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3] 吴文俊. 数学机械化. 科学出版社. 2003.
[14] 杨路, 夏壁灿. 不等式机器证明与自动发现. 科学出版社. 2008.
[15] Nicholas J. Higham.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Numerical Algorithms. SIAM. 2002.
[16] 付晓东, 邹平. QoS感知的Web服务选择. 科学出版社, 2014.
[17] 陆汝钤. 计算系统的形式语义.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18] 约翰 J.克雷格(John Craig) 著,贠超 译,机器人学导论(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19] 约翰·L.亨尼斯(John L.Hennessy) 著 ,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研究方法(英文版·原书第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20] 兰德尔 E.布莱恩特(Randal E.·Bryant) 著,龚奕利,贺莲 译,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1] Richard,Szeliski,艾海舟 著,艾海舟,兴军亮 等 译,计算机视觉:算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2] Donald Hearn(D·赫恩) 等,M.Pauline Baker(M.P.巴克),Warren,R.Carithers(W.R.卡里瑟斯) 著,蔡士杰,杨若瑜 译,计算机图形学(第4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3] 穆罕默德 S. 奥巴达特(Mohammad Obaidat) [印度] 苏迪普 著,吴帆 译,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4] 史蒂芬·卢奇(Stephen Lucci),丹尼·科佩克(Danny Kopec) 著 ,人工智能(第2版) ,人民邮件出版社,2018
[25] 曹珍富. Rivest-Shamir-Adlen体制:公钥密码学: public cryptography.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6.
[26] 冯登国.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清华大学出版,2018.
[27] William Stallings. 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第七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28] 林晓东. 车载ad hoc网络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29] 方滨兴. 人工智能安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0.
[30] William, Stallings, Lawrie, Brown. 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第四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31] 杨义先, 钮心忻. 安全通论――刷新网络空间安全观.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
[32] Pascal Ackerman.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33] Brian Russell, Drew Van Duren. 物联网安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34] Jonathan Katz, Yehuda Lindell, Introduction to Modern Cryptography (Second Edition), Chapman and Hall/CRC, 2015.